又呈吳郎

唐代  ·  杜甫

堂前撲棗任西鄰,無食無兒一婦人。

不為困窮寧有此?只緣恐懼轉須親。

即防遠客雖多事,便插疏籬卻甚真。

已訴征求貧到骨,正思戎馬淚盈巾。

《又呈吳郎》創作背景

唐代宗大歷二年(767年),即杜甫漂泊到四川夔州的第二年,他住在瀼西的一所草堂里。草堂前有幾棵棗樹,西鄰的一個寡婦常來打棗,杜甫從不干涉。后來,杜甫把草堂讓給一位姓吳的親戚。不料這姓吳的一來就在草堂插上籬笆,禁止打棗。寡婦向杜甫訴苦,杜甫便寫此詩去勸告吳郎。

《又呈吳郎》翻譯

堂前撲棗任西鄰,無食無兒一婦人。
來堂前打棗我從不阻攔任隨西鄰,因為她是一個無食無兒的老婦人。
不為困窮寧有此?只緣恐懼轉須親。
若不是由于窮困怎會做這樣的事?正因她心存恐懼反更該與她相親。
即防遠客雖多事,便插疏籬卻甚真。
見你來就防著你雖然是多此一舉,但你一來就插上籬笆卻甚像是真。
已訴征求貧到骨,正思戎馬淚盈巾。
她說官府征租逼稅已經一貧如洗,想起時局兵荒馬亂不禁涕淚滿巾。

《又呈吳郎》注釋

1
撲棗:擊落棗子。漢王吉婦以撲東家棗實被遣。撲,打。
2
任:放任,不拘束。
3
西鄰:就是下句說的“婦人”。
4
婦人:成年女子的通稱,多指已婚者。
5
不為:要不是因為。
6
困窮:艱難窘迫。
7
寧有此:怎么會這樣(做這樣的事情)呢?寧,豈,怎么,難道。此,代詞,代貧婦人打棗這件事。
8
只緣:正因為。
9
恐懼:害怕。
10
轉須親:反而更應該對她表示親善。親,親善。
11
即:就。
12
防遠客:指貧婦人對新來的主人存有戒心。防,提防,心存戒備。一作“知”。遠客,指吳郎。
13
多事:多心,不必要的擔心。
14
插疏籬:是說吳郎修了一些稀疏的籬笆。
15
甚:太。
16
征求:指賦稅征斂。
17
貧到骨:貧窮到骨(一貧如洗)。
18
戎馬:兵馬,指戰爭。
19
盈:滿。

《又呈吳郎》賞析

全詩正是在這種委婉曲折的夾敘夾議中來展現詩人的心理和品質的,詩作表達了杜甫對窮困人民的深切同情。

首聯“堂前撲棗任西鄰,無食無兒一婦人?!睆脑娙俗约哼^去怎樣對待鄰婦撲棗說起?!皳錀棥本褪谴驐?。這里不用那個猛烈的上聲字“打”,而用這個短促的、沉著的入聲字“撲”,是為了取得聲調和情調的一致?!叭巍本褪欠湃?。之所以要放任,“無食無兒一婦人?!痹瓉磉@位西鄰竟是一個沒有吃的、沒有兒女的老寡婦。詩人等于是在對吳郎說:“對于這樣一個無依無靠的窮苦婦人,我們能不讓她打點棗兒嗎?”

頷聯兩句“不為困窮寧有此?只緣恐懼轉須親?!本o接首聯:“不為困窮寧有此?只緣恐懼轉須親?!薄袄ЦF”,承上第二句;“此”,指撲棗一事。意思是:“如果不是因為窮得萬般無奈,她又哪里會去打別人家的棗子呢?正由于她撲棗時總是懷著一種恐懼的心情,所以我們不但不應該干涉,反而還要表示些親善,使她安心撲棗?!边@里說明杜甫十分同情體諒窮苦人的處境。以上四句,一氣貫串,是杜甫自敘以前的事情,目的是為了啟發吳郎。

頸聯兩句“即防遠客雖多事,便插疏籬卻甚真?!辈怕涞絽抢缮砩?。這兩句上下一氣,相互關聯,相互依賴,相互補充,要聯系起來看?!胺馈笔翘岱?,心存戒備,其主語是寡婦?!斑h客”,指吳郎?!岸嗍隆?,就是多心,或者說過慮。下句“插”字的主語是吳郎。這兩句詩是說:“那寡婦一見你插籬笆就防你不讓她打棗,雖未免多心,未免神經過敏;但是,你一搬進草堂就忙著插籬笆,卻也很像真的要禁止她打棗呢!”言外之意是:這不能怪她多心,倒是吳郎有點太不體貼人。她本來就是提心吊膽的,吳郎不特別表示親善,也就夠了,卻不該還要插上籬笆。這兩句詩,措詞十分委婉含蓄。這是因為怕話說得太直、太生硬,教訓意味太重,會引起對方的反感,反而不容易接受勸告。

尾聯兩句“已訴征求貧到骨,正思戎馬淚盈巾?!笔侨娊Y穴,也是全詩的頂點。表面上是對偶句,其實并非平列的句子,因為上下句之間由近及遠,由小到大是一個發展的過程。上句,杜甫借寡婦的訴苦,指出了寡婦的、同時也是當時廣大人民困窮的社會根源。這就是官吏們的剝削,也就是詩中所謂“征求”,使她窮到了極點。這也就為寡婦撲棗行為作了進一步的解脫。下句說得更遠、更大、更深刻,指出了使人民陷于水深火熱之中的又一社會根源。這就是“安史之亂”以來持續了十多年的戰亂,即所謂“戎馬”。由一個窮苦的寡婦,由一件撲棗的小事,杜甫竟聯想到整個國家大局,以至于流淚。這一方面固然是他那熱愛祖國、熱愛人民的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;另一方面,也是點醒、開導吳郎的應有的文章。讓他知道:“在這兵荒馬亂的情況下,苦難的人還有的是,決不止寡婦一個;戰亂的局面不改變,就連我們自己的生活也不見得有保障,我們現在不正是因為戰亂而同在遠方作客,而你不是還住著我的草堂嗎?”最后一句詩,好像扯得太遠,好像和勸阻吳郎插籬笆的主題無關,其實是大有關系,大有作用的。希望他由此能站得高一點,看得遠一點,想得開一點,他自然就不會在幾顆棗子上斤斤計較了。讀者正是要從這種地方看出詩人的“苦用心”和他對待人民的態度。

這首詩的人民性是強烈而鮮明的,在通常用來歌功頌德以“高華典雅”為特征的七言律詩中,尤其值得重視。詩的藝術表現方面也很有特點。首先是現身說法,用詩人自己的實際行動來啟發對方,用顛撲不破的道理來點醒對方,最后還用詩人自己的眼淚來感動對方,盡可能地避免抽象的說教,措詞委婉,入情入理。其次是,運用散文中常用的虛字來作轉接。像“不為”“只緣”“已訴”“正思”,以及“即”“便”“雖”“卻”等,因而能化呆板為活潑,既有律詩的形式美、音樂美,又有散文的靈活性,抑揚頓挫,耐人尋味。

?

《又呈吳郎》作者: 杜甫

杜甫
杜甫(712-770),字子美,祖籍河南鞏縣。祖父杜審言是唐初著名詩人。青年時期,他曾游歷過今江蘇、浙江、河北、山東一帶,并兩次會見李白,兩人結下深厚的友誼。唐玄宗天寶五年(746),杜甫來到長安,第二年他參加了由唐玄宗下詔的應試,由于奸臣李林甫從中作梗,全體應試者無一人錄取。從此進取無門,生活貧困。直到天寶十四年(755),才得到「右衛率府胄曹參軍」一職,負責看管兵甲倉庫。同年,安史之亂爆發,此…
1339首詩詞
国产精品一级无码免费播放